一篇明報副刊,想同大家分享:
死海為什麼死掉?
明報 司徒華2008-05-01三言堂 死海為什麼死掉?
巴勒斯坦有兩個內海,一個是伽利利海,一個是死海。約旦河先流入伽利利海,再向南流入死海,可以說是同一水源。但這兩個內海,其景况卻有天淵之別。
在伽利利海,各種魚類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繁殖下一代。清澈的海水,不時濺起浪花。岸邊生長着茂盛的樹木,結出果實。鳥兒們在樹枝上築巢,生卵孵卵,唱着快樂的歌。地面開遍野花,蝴蝶蜜蜂在飛舞。這是一個幽美的風景區,四處都築有房子。
在伽利利海南面,相距不太遠的死海,卻是另一種景况了。海水裏,沒有一條活的魚兒。岸邊沒有一棵樹,沒有一片樹葉。沒有鳥兒的歌唱,更沒有兒童的歡笑。水面上的空氣凝重。沒有任何動物來喝水。甚至是旅行者,除非緊急趕路,都會繞道而行,不經過這裏。
為什麼這兩個內海,竟然這樣地不同呢?不是水源問題,因為都是來自約旦河的水。也不是土壤問題,專家們研究過,兩處岸邊的土質,都是一樣的。也不是氣候問題,位置相距不遠,氣候相同。也不是管治和政治環境,因為周圍的政府,都大同小異。
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專家們又經過長期的研究,卻找出一個帶哲理性的原因。
伽利利海,接納了約旦河流入的河水,沒有留下一滴給自己。約旦河流入一滴,伽利利海就流出一滴,同時以同樣的速度流出,所以,海裏的全是活水。因而這內海是活的,四周岸邊的土地也是活的,有活的生命。
但死海卻並非如此。約旦河經伽利利海,再流入死海的水,只儲存着,一滴也不再流到別處去。水雖然儲存下來,但卻是死水。滿是死水的內海,因而死了,變了死海,讓四周岸邊的土地也死了,長不出生物。
換句話說:伽利利海既接納,也付出,所以活;死海只接納,卻不付出,所以死掉。這不是很有哲理意味嗎?
人也相似的。甚至你付出得愈多,也會接納得愈多,有着一個活着的人的愉快。倘若只接納而不付出,只會變了一個不愉快的活死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