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聽完平井堅的新碟,fackin' pop,
pop非pop,不滿pop的現狀。
一向平井堅給我的印象是R&B大師,
出名作品'pop star',及收錄作品'哀歌'也持有不少好聽melody的完素。
包括歌曲尾句升高以表現開揚。
'就是喜歡妳'過門後重覆副歌位置,以5#bass on Dm彈奏,郤不減納悶。
加強底弦的節奏感,讓聽眾會隨著旋律而產生流動及迴響。
不是以大力呼氣的方式演繹,而是聽得出他充份掌握了,慢慢浸入聽眾腦袋的奧妙。
此碟是收錄了平井堅3年錄音室既心血,他也是懂得保存、珍藏、轉化及演繹。
將出名的自己再加添名氣。
他也是藝術家既殿範,值得同類及後輩學習,
如何在青春過後畫出黃金歲月。
三年心血,一下了就下載了在我的音樂資料夾。
在討論版權以外,倒有另一新思維。
如果作品以一般方式推出,會否減少聽眾接觸的機會?
或是應該為了播放率高而供聽眾任意下載和試聽?
或是因流行和讓更多人聽到以供任意試聽下載
那一個平台或媒體,是演繹珍藏的最佳方式?
那一個時機,才是適當地去演繹珍藏?
目的是要使聽眾接受自己的作品,又不會浪費自己既心血。
一向知道,經常要save the best for last,
或是持之而行才能達至成功的標準。
但保持質量,必先學懂吸入和呼出的道理,
即保存靈感及綻放異彩。
可惜是往往靈感敲門時,是最新鮮,也是最有感受的時刻。
到自己消化,及繼後化為自己語言,才演繹出來的時候己經是過期存貨。
所以,作出令自己很有感受的,別人不會聽之餘,還拒之門外,怕你太有感受。
淡淡地演繹出存貨,倒是聽眾最有感受之時。
好似自己晚上靜靜地聽歌才是最有感受,別人也有適合他自己享受歌曲的最佳方法。
會堂內有幾多是聽得入耳?就要把握多少。
香港人趕時間,貴精不貴多,選擇閱讀的媒體也更多。
專心留意的集中力也只有頭幾行,
肯睇完整篇文章,完全取決於開頭是否吸引,角色的造形是否獨特,主角是否有魁力,或風評如何。
珍惜演繹的長度,言簡意達,如報紙標題,或是我背包上的裝飾物 eg.爬山扣寫not for climbing。
與其不停埋怒別人不懂賞識陸海珍藏。
不如改變睇法,明白討論是別人參與,投入既方式之一,及達至公眾認同的其中一步。
裝備是好,但也要是乎場合,及應有禮貎。
現場就不是裝備的時候,理應大方德體。
流行及播放率是成正比。
到別人習慣及接受時再推出珍珠也不太遲。
事前也要學懂包裝的要訣。
因此,廣告總是吸引人,因同時包括推廣、珍藏及適合觀眾欣賞的時機。
畢竟,作品總有減退熱潮之時,
即使今日所記錄的睇會,不能一一盡錄,
相信今日留下的筆蹟也會成為日後的動力。
寫散文的好處,是過程可以一吐苦水,及幫助自己解決奧腦的死結。
目的也不是要別人認同,純為記下心路歷程,青春可一不可再。
如果作品也可以放開這觀念的家鎖,不求別人認同,硬闖別人家門。
就可自我提升往下一層次,心理質素,個人收養,
為下個死結解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